多大的孔径才能算是除菌过滤器?

发布日期:2019-08-22 11:29
分享到:

  早在20世纪60年代膜过滤器被认为是除菌过滤器,当时的膜过滤器是0.45微米孔径的液体过滤器,并被成功应用于注射剂的除菌过滤。这些过滤器采用黏质沙雷菌(Serratia marcescens)进行挑战来确认其截留性能。下面小编就带你看看到底除菌过滤器是多少孔径的:

  美国FDA的Frances Bowman博士观察到,某种微生物在104 ~106CFU/cm2的挑战水平时,可以穿透0.45微米的过滤器,造成“除菌”过滤后的培养基的污染。

  于是,制药行业就迫切需要一种膜可以完全截留住这种细菌。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各滤膜生产商各显神通,也发展了各自的方法来进行膜的表征。但是,密理博的Tim Leahy博士发展的方法在1983年被ASTM(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采用。因此,现在全球广泛采用的ASTM F838标准是基于密理博科学家的贡献。

  基于ASTM F838细菌截留标准方法,密理博率先在80年代初推出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除菌级过滤器。它基于聚偏二氟乙烯(PVDF)材料,具有一定孔结构,孔径分布的膜。由于这种膜的泡点值是传统0.45微米“除菌级”膜的大约两倍。密理博就用0.45除以2,命名为0.22微米膜。这样的命名是基于人们的通常理解:泡点值与滤膜孔径成反比。

  今天,行业内的普遍共识是:将可以通过ASTMF838测试的滤膜孔径标称为0.22微米或0.2微米。

  所以说0.22微米并不是真的测定了滤膜的孔径。

  因此孔径的标称对预测微生物截留和比较不同生产商生产的过滤器产品没有实际的意义,而需要用微生物截留能力来定义除菌级过滤器。

  通常,除菌级液体过滤器指在工艺条件下每平方厘米有效过滤面积可以截留107CFU的缺陷假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 ATCC 19146 )的过滤器。滤膜是有一定厚度的,一般在100微米 – 130微米之间。绝大部分细菌会被截留在滤膜表面,也有细菌有可能会被截留在滤膜里面。需要特别注意,由于产品性质(例如组分浓度,渗透压,离子强度,表面张力等)和工艺条件(例如温度,时间,压力和流速等)有可能会影响细菌的大小和滤器的截留性能。所以需要针对实际产品,结合特定的工艺在最差条件“worst-case”下对除菌过滤工艺进行验证。这一点,在各国GMP法规中都有明确要求。

  密理博于2010年被默克收购,在默克2015年收购西格玛奥德里奇以后,与西格玛奥德里奇合并成为默克的生命科学业务。

  所以说0.45微米并不是真正的除菌过滤器,能够达到除菌过滤气的管径要在0.22微米或者0.2微米,只有这样才能够拦截住107CFU的缺陷假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 ATCC 19146 )。也只有这样才算是正真的除菌过滤。

阅读更多文章